從2016年玉米價格大幅度下降,導致2017年底玉米價格有所回升,因此有人為2018年中國玉米市場年報做出了總結,我們一起來看看玉米價格走勢如何?
第一部分:玉米行情回顧
根據近9年來中國玉米價格運行趨勢,我們將其分為三個時期:政策上升期、政策瓶頸期、政策改革期。2008年執行臨儲收購政策之后,國內玉米價格開啟長達近三年的持續上漲通道,且在2011年均價首次達到歷史高點2560元/噸,我們稱之為政策上升期。
接下來的3年里,臨儲收購價趨于平穩,玉米市場價格上漲也趨于飽和,但仍被政策保護的玉米市場繼續觸頂,漲至新歷史高點2700元/噸。2015年開始,國內玉米市場經歷了臨儲改革前后兩年的陣痛期,在執行“市場化收購+補貼”新政策后,玉米價格一度跌至歷史低點1600元/噸以下。
2017年是臨儲收購政策改革的第二年,經過前兩年的價格持續探底后,玉米市場開始出現回暖跡象。全年玉米價格在年初延續前兩年跌勢,觸底后開始震蕩上行。按照價格趨勢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:
年初至2月底的探底階段:春節前產區玉米上市量持續增多,企業假期停工,玉米市場購銷清淡,玉米價格弱勢運行為主。節后基層仍有較多余糧待售,深加工企業頻繁下調玉米收購價,帶動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繼續底部偏弱運行。截至2月底,國內玉米均價跌至歷史低點1600元/噸以下,較年初下跌近50元/噸。
3月至5月的持續上漲階段:此時該年度加工企業補貼政策正式出臺,同時3月底吉林深加工補貼范圍擴大,導致基層農戶及貿易商提價售糧積極性增強,深加工企業則陸續提升收購價,首輪搶糧大戰帶動玉米價格的持續走高。5月初國儲拍賣啟動,但由于基層糧源供應偏緊帶動糧價上漲的同時,也導致拍賣成交火熱。
5月中下旬至9月底的“W”型運行趨勢:此階段玉米市場主要受到臨儲拍賣影響,購銷雙方心態變化亦受其主導。
10月至11月中旬的窄幅震蕩階段:進入10月后,東北產區新糧陸續收割上市,疊加臨儲拍賣收尾前夕國儲陳糧投放量加大,新陳玉米交替供應市場,當地玉米價格窄幅震蕩走勢為主。華北黃淮產區玉米價格走勢小幅震蕩上漲,當地企業玉米掛牌價調整幅度較小。
11月底至12月底的持續觸頂階段:農戶惜售、用糧企業提價補庫以及貿易商屯糧看漲后市等方面共同影響下,國內玉米價格全面上漲,年底漲至全年價格最高點:華北玉米價格漲至1800元/噸附近;東北玉米多地突破1600元/噸。
從不同地區玉米價格的全年走勢來看:港口及銷區玉米行情基本跟隨產區運行,而東北、華北兩大主產區在今年秋收前價格走勢基本保持一致,10月國慶節后東北玉米出現了一波觸底行情,隨后價格持續走高至年內高點,接近華北玉米價格。
第二部分:政策影響回顧
2017年是我國玉米臨儲政策全面調整為“市場化收購+補貼”的第二年,也可稱之為市場改革過渡年,政策引導依舊成為影響玉米市場運行的關鍵因素。
上表為行情寶整理的2017年對玉米市場影響較大的相關政策:
一、玉米側供給改革調整,“去庫存”依舊是重中之重
農業部在1月中旬的發布會上提出2017年玉米種植面積將繼續調減1000萬畝,同時提及了深加工、飼料企業相關補貼優惠政策。繼去年11月東北地區公布了深加工企業補貼政策,2月中旬開始,東北三省當地政府相繼出臺飼料企業玉米加工補貼政策,同年3月吉林省再度“追加”一條飼料企業福利:本次飼料企業玉米采購補貼范圍擴大至年產2-5萬噸的企業,補貼金額120元/噸。從時間上來看,6月底基本就完成補貼申報工作,因此帶動了企業采購熱情,導致玉米價格連續上漲。
2月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再度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,公布當天玉米期價明顯上漲。其中,繼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、使國產玉米更有競爭力、調整大豆目標價政策、玉米出口政策等中心主旨對未來玉米市場長遠走勢有一定指導作用。
繼年初農業部提出2017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之后,同年7月份,農業部表示,今年以來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,種植業系統加力推進結構調整,取得了明顯成效。預計今年玉米面積將減少2000多萬畝,調減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。
9月13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能源局、財政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了《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》。根據方案,到2020年,全國范圍內將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全覆蓋,生物燃料乙醇的年利用量將達到1000萬噸。
二、東北三省一區生產者補貼正式出臺,并陸續進入發放階段
2017年玉米生產者補貼主要面向東北三省一區,由各省制定相應的補貼標準,因此各省之間補貼金額存在一定差異。上表是行情寶整理的截至年底,各省市公布及發放的玉米生產者補貼標準。除了黑龍江全省補貼標準統一外,吉林、遼寧和內蒙古三省內各地區補貼標準均不同。2016年基本保持全省統一發放,而2017年除黑龍江意外,一些玉米種植產量和面積不大的地區補貼金額都有所下調,可見這與政策上依舊保持玉米非主產區調減種植面積的思路相吻合。
三、進口DDGS反傾銷有利國內玉米市場
中國商務部1月11日最終裁決,決定上調對原產美國進口干玉米酒糟(DDGS)反傾銷稅,將對原產美國的進口干玉米酒糟加征42.2%-53.7%的反傾銷關稅,同時還加征11.2%-12%的反補貼關稅,稅率自1月12日開始生效,為期五年。裁決結果使進口貿易商在進口美國DDGS時,須繳納反傾銷、反補貼以及增值稅等相關保證金,導致進口DDGS到港成本大幅增加,飼料企業配方開始選擇部分使用國產DDGS替代,進口需求銳減,有利國內玉米需求,助推玉米價格走高。
第三部分:玉米市場供需情況
一、全球玉米供需端分析
1、全球玉米供應寬松,庫存消費比持續下行
全球玉米供應一直呈現寬松狀態,近些年產量增速明顯,消費需求低迷,導致庫存過?,F象明顯。自2012年開始,全球玉米產量出現明顯遞增趨勢,2016/17年度全球玉米總產量10.76億噸,轉結庫存2.27億噸,均達到歷史高點。庫存消費比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衡量糧食安全水平的一項指標,過高過低都屬于危險。“庫存消費比”下降,則表示供小于求,上升則表示供給充足。
我們觀察全球玉米供需情況不難發現,庫存消費比自2011/12年度開始連續四年處于持續快速增長狀態,2015/16年度達到22.20%。值得注意的是,2016/17年度全球庫存消費比出現明顯下滑趨勢,意味著全球性供需結構調整開啟。
2、新年度主產國玉米產量下滑
上圖是全球玉米主產區玉米產量統計圖。率先做出玉米供需結構改革的則是中國,2015/16年度執行臨儲改革新政策“市場化收購+補貼”后,產量連續兩年下滑。其他主產國的玉米產量增產趨勢受到抑制。美國農業部最新預估數據顯示:2017/18年度,美國、巴西、歐盟7國及墨西哥四個國家玉米產量預估值同比去年分別下滑4%、5%、2%及5%。2017/18年度,全球玉米產量同比下降2.86%至10.45億噸,總供給14.19億噸,同比減少0.56%,國內消費總計增加0.46%至10.68億噸,期末庫存2.04億噸,同比削減10.23%。
雖然全球玉米供應數量依舊龐大,通過各國供需結構調整,特別是我國近兩年在政策協調下,主產區玉米耕種面積有所減少;其他主產國玉米產量已有所下調。預計2017/18年度全球玉米庫存消費比將降至低位,對玉米價格將構成一定支持。
二、國內玉米供應端分析
1、種植面積、產量下滑供需缺口出現
2008年我國臨儲政策執行以來,玉米種植面積及產量一直處于持續上漲狀態;2015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.7億畝,相比于2008年收儲政策最初施行的4.48億畝增長近30%;2015年玉米產量也達到歷史高點2.35億噸。意識到中國玉米供需格局嚴重失衡,政府開始進行臨儲政策改革。2015年底,農業部發布《關于“鐮刀彎”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》,指出要力爭在2020年前調減鐮刀灣地區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。
農業部7月曾表示:預計2017年玉米面積將減少2000多萬畝,調減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。這種前提下,市場機構預測:2017年度(2016/17年)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約在3602萬公頃,同比上一年度下滑6.34%;總產量約在2.06億噸,同比上一年度下滑11.68%。并預測,到2020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下降5000萬畝,產量減少約為1170萬噸。
前兩年我國玉米供過于求狀況十分明顯,自去年政策改革至今,玉米產量持續下滑,總需求量明顯回升。數據顯示:2016/17年度玉米剩余量已經由上一年度的7000萬噸降至1500萬噸,對2017/18年度的數據預測更是出現近500萬噸的供應缺口。
2、臨儲拍賣成交良好天量庫存大幅減少
我國玉米市場供應端除了當季生產的玉米之外,還有國儲庫待消化的大量臨儲玉米。盡管臨儲收購政策取消,但市場社會性收購主體,包括央企、大型企業、貿易商等,其收購力度仍令基層糧源基本售空。數據顯示:截至4月30日,東北三省一區累計收購玉米10190萬噸,較去年同期減少2353萬噸。本年度臨儲拍賣執行(2017年5月5日)前,玉米庫存總量約為2.3億噸。
2017臨儲玉米拍賣成交良好,從上圖周度拍賣情況來看,拍賣初期及臨近結束時期成交量火爆。根據市場數據統計顯示:2017年5月5日至10月27日臨儲拍賣執行期間,全國累計成交量5873萬噸(包括中儲糧網各地競價銷售),其中國家糧食交易中心2017年政策玉米拍賣累計成交5746.3萬噸,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163.36%,總成交率59%。
分年份來看,2011年成交0.2萬噸,2012年成交194.5萬噸,2013年成交2857.5萬噸,2014年成交2694.1萬噸。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163.36%,成交率近六成,臨儲庫存由2.36億噸下降至1.79億噸,降幅高達24%。從今年的拍賣形勢來看,在政策支撐及購銷雙方心態轉變的情況下,去庫存進展順利。
同時,2017年臨儲政策糧拍賣成交中包括:分貸分還成交1989.9萬噸、中儲糧委托包干成交3543.5萬噸、定向拍賣成交212.9萬噸。我們在周度拍賣圖上不難發現,2017年中儲糧包干玉米競價拍賣成交均處在偏高水平,可見市場對優質糧食的需求也成為支撐玉米價格行情的重要因素。
3、進口替代品依舊“威脅”市場
我國玉米進口一直存在720萬噸的配額限制,因此近10年來玉米年度進口量最高為2012年的521萬噸。國內玉米價格自2015年開始斷崖式下跌,國外玉米進口量也出現明顯遞減趨勢。智農通APP行情寶推算,2017年全國玉米總進口量將在240萬噸左右,同比去年下滑約24%。
進口量下滑的最根本原因則是國內外玉米差價拉大,進口優勢減弱。我們從2017年進口玉米完稅價與港口玉米價格對比圖可以看出:上半年國內玉米價格盡管出現上漲趨勢,但價位依舊處于偏低水平,一度逆轉國內玉米價格大幅偏高于進口玉米的趨勢。行情寶數據顯示,上半年南北港口玉米價格與進口玉米完稅價相差最高達到200-300元/噸。下半年國內玉米價格持續走高,而進口玉米則呈現震蕩下跌趨勢,其價格優勢再度顯現。但遠遠低于前些年的價格差距,加之其他進口糧食擠占國內市場,以致于2017年玉米進口量繼續呈現下滑趨勢。